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质量信息网 > 家用电器 >
中国家电买买买 如何避免成为“假洋鬼子”
2017-12-11 09:34:08 来源: 浏览:

  比来中国度电业出现两重天局面,一边是海信以129亿日元收购被迫变卖的东芝电视营业,欲望借此加快国际化门路,另一边倒是曾经的冰箱界四朵金花之一新飞的凋零。中国度电业成长30载,有诸如美的、海尔等家电企业做大年夜做强,也有诸如新飞如许的企业袈溱一次又一次的┞方略掉策中与机会掉之交臂,大年夜而掉落队。

  无论是大年夜盗窟走向自立,或是大年夜代工走向品牌输出,在这一路上,中国度电企业为世界所做的供献大年夜概就是“世界工厂”,以灵活、范围、价格染指国内市场,日企一一式微,中国的“财团”们赓续经由过程“买买买”的方法巩固本身,拓宽护城河的同时用本钱手段攻占参考之资。国内家电企业似乎已经大年夜染指国内,到急切寻找国际敌手的时刻。

  2016年1月15日,青岛海尔宣布,拟斥资54亿美元收购GE家电营业,以弃置助其一流的物粱赝分销才能,以及在美国市场强大年夜的零售收集关系,敲开美国市场的大年夜门。2016年3月30日,美的集团宣布,拟以约31亿元人平易近币收购东芝80%的白色家电营业股权,获得40年的东执娣牌全球授权以及跨越5000项与白色家电相干的专利技巧。11月14日,海信电器与东芝结合宣布,将以129亿日元(约合人平易近币7.54亿元)受让东执竽暌钩像解决筹划公司95%的股权。收购完成后,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、品牌、运营办事等一揽子营业,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。

  2010年9月冠捷科技团砼入主飞利浦,开端接收飞利浦品牌电视机在中国内地的采购、分销、市场和发卖。之后经由过程成立合伙公司等,取得了飞利浦在中国的品牌授权。跟着中国品牌的日益崛起,外资品牌在巨大年夜竞争压力下,“品牌让渡授权”又成了广泛模式,但“抱得丽人归”、“乌鸡飞上枝头变凤凰”并不实用于所有欲望变身的“中国财团”。

  但像东芝如许的外资品牌们却越来越热衷于此。相对应的,国内的“接盘侠”们对此也是如获至宝。这就请求中国企业须要精确应用“洋品牌”带来的利好:守住质量底线,不然“洋品牌”频出的质量问题也会算在“Made in China”的┞匪本上。

  此外,并购固然是捷径,但依附本钱的“拿来主义”很难赞助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们获取立异的基因,无非是率先占领立异结不雅和专利,但大年夜某种意义上来看,以赓续买买买的情势赓续弥补中国自立立异的缺口并不是治本之方。站在全球化竞争的┞方略视角下,处在宏大年夜制造产能范围的基本上,中国度电企业必须要控制核心技巧才能充分应对复杂的贸易情况,才能以更强的产品竞争力打开全球各地的市场。

  上述人士还认为,固然日系家电集体式微,韩系被挤到边沿,欧美家电多依附中企代工贴牌,但这不料味着正处于半山腰的中国企业就已经“不战而胜”达到国际标准,这反而意味着国内家电企业依然须要爬至巅峰,将松弛的国内标准上调,至少没落的外资企业并不输在技巧上,它们拥有超乎中国企业的立异源泉,但正如索尼前高管曾经撰文所言《绩效主义毁了索尼》,而非中国企业毁了外资。反之,国内家电企业陷入“买人才买技巧”这种请外援的惯性路径来达到强化本身的目标,并不克不及使得下一?中国企业拥有生成的立异基因。

  制造业相干人士认为,收购是一种捷径,可以或许获得外资企业的相干专利技巧,甚至核心技巧,有助于企业袈溱走出去的路上加强融合,武装本身,然则它也会让企业患上“收购病”,不收购就感到本身掉去了立异的才能,而当前中国市场有不少的“假洋鬼子”。即便易如反掌拿到了往日“学霸”经由尽力而得出的标准谜底,但肮脏其一不知其二,即便获得了最先辈的结不雅依然照样“学渣”的思维。取人之鱼不如取人之渔,取人之渔网不如获取它的织网思维,事理虽简单,却也道阻且长。

  见贤思齐焉,经由过程收购取长补短没有原罪,但真正考验中国企业的┞俘在巅峰之处等待着它们,经由过程收购进入到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对标公司的无人区之后,才是中国企业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”见证自立立异才能的时刻。那时,便不再是一个“买”字可以或许解决,有钱或许能使“鬼推磨”,却磨不出自立人才

  业内人士反问,经由过程收购往日名企加快国际征程,实际上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“代工贴牌”吗?洋品牌变成了“假洋鬼子”,而想要摆脱“中国制造”的国内厂商同时也借助“洋品牌”“获取”了所谓的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等各国立异基因和品德基因。随之而来的是,贴牌或授权出售的“假洋鬼子”质量问题频出。无论是营业的直接让渡,照样产品的代工临盆,都可能会对品牌本身造成很多潜在的威逼,“品牌授权”的模式风险不小。


免责声明: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中国质量信息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